English

1998:上海科技出版大调整

1998-12-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1998年对于出版业是秋风萧瑟的一年。从年初开始,“市场滑坡”、“销售疲软”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不过,市场的不利对科技书并没有形成多大冲击,科技类出版社依然保持了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在这个背景下,由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四个出版社构成的上海科技出版阵容全年共出版新书919种,重印书1359种,销售码洋超过3亿5千万,图书品种和销售码洋与去年相比都有了很大增长。他们向世人展示了科技出版业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同时进一步捍卫了上海作为中国第二大科技出版重镇的地位。

惹人注目的是,上海的四家“科”字号出版社在1998年都进行了深入、重大的调整。以上海科技出版社进行重新定位为代表,一股整合选题和图书结构的潜流正在上海涌动。上海科教出版社版权部的成立以及随后42种图书的引进,则显示了上海科技出版人对外开放的信心和走向国际大融合的魄力。图书质量、发行、人才、品牌等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明确昭示我们,上海科技出版在向旧格局告别,一个“新上海”正逐渐进入世人的视界。

一、纷纷整合图书结构

“有所为有所不为”似乎成了科技类出版社的一句时髦话。确实,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没有特色往往就意味着一种失败。近几年出版界的风云变幻也说明,那些最为成功的出版社大多都是一些专业性的、或者特色比较鲜明的出版社。因此,上海科技出版选择自我调整基本上来说是大势所趋,也是他们发展过程中必须迈出的一步。

上海科技出版社

上海科技出版社有300多人,约占上海出版界从业人员总数的15%,每年出版300多种新书,全社年码洋在1.6亿元以上。就实力而言,应该是我国地方科技出版社中的“大哥大”。“可是,近年来许多兄弟省市科技出版社发展神速,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我们。”该社社长吴智仁这样告诉记者,“比如医学类图书,我们做过调查,90年代初期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医学类图书品种数在全国出版界中位居第二,仅次于人民卫生出版社。可是,随着人民军医、联合出版社、广东科技、山东科技、江苏科技、天津科技的迅速崛起,我们的排名已经掉到了第八位。”吴智仁提出,在新的出版格局下,上海科技出版社必须进行重新定位,包括实力定位、业务定位、目标定位。第一,要确定建设全国一流出版社的目标;第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而言就是,有的领域力争第一,有的领域甘心处在“第二世界”,有的领域干脆放弃。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上海科技出版社制定了各个门类图书的出版战略:继续出好高水平的学术著作,特别是抓住和利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在全国领先的优势,使“生”字头图书形成规模和特色;医学类图书要收复失地,重振雄风;生活类图书争取一席之地;对外合作方面有新的收获;大型画册出版形成特色;计算机图书要力争在第二集团中取得领先地位。

记者在上海科技出版社的新书目录中看到,该社基础科学专著仅今年就推出14种,目前已形成《物理前沿丛书》、《科学专著系列》、《现代数学丛书》、《生命科学丛书》、《保险精算丛书》等几大系列,颇受学界好评。医卫图书的阵容中,今年则增加了《中华本草(精选本)》、《医心方》、《一百天学中医丛书》、《按摩自疗保健丛书》、《名医谈百病丛书》等共80种新书,从品种和质量上都显示了强大实力。生活用书包含了《上海服饰·女人与美丛书》、《彩色棒针图案花样大系》、《花鸟鱼虫精选丛书》、《图说冷菜造型》等60余种新书,其制作精美尤为读者所称道。引进版《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再推5种新书:《谁是造物主》、《人脑之谜》、《心灵种种》、《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性趣探秘》,为近年来渐烧渐旺的科普之火又加了一把好柴。电脑书开始有所起色,今年有《VISUALFOXPRO6.0系列》、《中文OFFICE97图解大全系列》、《中文OFFICE97七日通系列》、《中文Windows98直通车》、《计算机与金融电子化》、《网上安家———HomePage制作手册》等23种新书问世,其出版魄力虽比不上浙江科技出版社、青岛出版社等同处北京以外的出版社,但是其不贸然冲击第一集团的策略无疑也稳妥得多。

上海科教出版社

上海科教出版社在1998年也以一系列动作改变着它原来的形象。其中有两件事堪称大手笔:一是组建了版权部,并且在版权部成立的第一年内就与海外出版商签订了42种图书的引进合同;二是向科普出版领域的全面迁移,使今年本社科普图书品种达到了60种。

在该社的科普书中,既可以找到《世界恐龙100种》、《世界珍稀动物100种》、《绘图科幻精品丛书》、《国外现代科幻小说精选系列》、《加德纳趣味数学系列》这样的青少年读物和一般读物,也可以找到《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普名著系列》这样的高层次读物,此外还有《科教活页文选》系列出版物,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普“图书馆”。

除了科普图书,上海科教出版社在学术专著、医学图书、生活实用图书等几个门类也都有不俗的表现。

上海科普出版社

上海科普出版社多年来在科普图书出版上兢兢业业,为上海也为全国的读者提供了各个层次、各种类别的科普精品。但是,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上海科普出版社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众多综合类出版社介入科普,也使上海科普出版社这样的老科普社也感受到了新的竞争压力。在此形势下,该社感到自己的图书结构比较分散,不利于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创出品牌板块已是迫在眉睫。由此,上海科普出版社决心逐步整合图书结构,并在年初就提出“五类书体现五个形象”的出版策略,开始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在少儿科普方面,他们出版了漫画本《生命》丛书、《奇妙错中错》、《奇幻恐龙故事丛书》等一系列科学性、趣味性兼具的图书,卓然成为特色。在医学保健图书方面,新出的《心脏急诊与抢救》、《气象谚语和气象自我保健》、《幼儿营养平衡膳食与食谱》也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年初推出的《金铜佛》、《汉镜》、《乾隆玉》等“老古董”图书制作精美,受到了爱好者和收藏者的好评。

十月份,社里又组织全社编辑对十个图书门类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明年的主攻方向:少儿科普图书、生活实用图书、保健图书、素质教育图书。该社社长李立波还向记者透露,创造学将成为他们科普图书的一个出版重点。目前,面向大众的漫画丛书、面向企业的创新实例丛书、面向青少年的创新素质教育丛书等系列图书都已进入紧张的筹划阶段。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百病自疗秘诀》、《微波炉使用问答及菜谱320例》、《醋蛋治百病》等生活实用图书在图书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印数高达数万册乃至数十万册。由此,也形成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在生活实用图书出版上的优势和特色。可以说,对于生活实用图书的出版,他们是颇有心得的。目前,该类图书品种已占全社出书总数的四分之一强。今年他们更进一步开发选题,努力形成出版规模。记者在这个社的图书目录上看到,目前该社在销的就有生活百科类、艺品鉴赏类、修身保健类、服饰装扮类、烹饪饮食类、摄影摄像类、花鸟鱼虫类等各个小类的上百个品种。今年新出的《疾病信号辨识150法》、《室内健身健美200问》、《休闲毛衣编织彩色搭配新花样(花卉篇)》、《上海家常菜(修订本)》、《家庭花卉栽培》等图书本月初在沈阳举行的地方科技出版社联合订货会上订数喜人。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确立的另一个出版重点是医卫图书。他们在外科学领域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前几年推出的《脊柱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当代颈椎外科学》都是很有分量的图书,今年他们为这个老系列添上了一名新兵———《当代胆道外科学》。此外,今年出版的《中医临床肾脏病学》、《中西医结合内科急诊学》、《中华医方精选辞典(上下卷)》、《生长激素与生长激素的治疗》也都是很有特点的医学图书。

二、图书质量、发行、品牌、人才等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图书质量

对于上海的四家“科”字号出版社,把一九九八年称作质量年可能并不为过。

近年来读者和社会各界对提高图书质量的强烈呼吁,去年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颁布,使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从而也逐步转化成了出版社的自觉行动。今年,每个出版社都出台了详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且各有绝招。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实行“三审四校”,即在责任校对之外,再加一道审校工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海科普出版社在编辑人员超负荷工作的不利情况下,把编校质量作为人员考核项目,惩优罚劣,使图书质量得到了保证。上海科教出版社则抽调两名业务很强的骨干编辑,组建审读室,负责质量检验工作,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专门与人过不去”。此外他们的绝招是进行对清样增加一道审读检查工序,将残留的错误“过滤”掉,收效甚著。上海科技出版社冷静分析了本社编校质量在评比中不很理想的现状,“引进”上海科教社的经验,对重点书进行清样审读,并且准备明年全面实施这一办法。

发行

“一个出版社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选题形成特色,更需发行工作有创新。”上海科普出版社李立波社长向记者谈起了他的“发行经”。在前几年分管发行的那段时间里,李立波“冒充”成普通编辑去听取书店的意见,走访了许多家合作伙伴。现在他出去的机会少了,但是对发行的关注依然不变。今年该社向书店发出征求意见信,通过这一方式加强社店沟通,获取市场信息,收获良多。上海科技出版社对发行的重视则体现在发行队伍的壮大和高学历化。仅今年,发行部就增加了五名大学学历的业务员,他们有的是经验丰富的骨干编辑,有的是美术编辑,有的是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使发行队伍实力大大增强。

品牌

品牌意识也就是一种竞争意识。颇具现代经济头脑的上海人在品牌书或拳头产品的塑造上可谓颇具气魄。例如上海科技出版社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纂的五卷本《彩图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在创造学方面规模拟达50多种图书的开发计划,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对一系列技术词典的开发,上海科教出版社《哲人石丛书———当代科普名著系列》的强力推出,都不是急功近利者能够做到的。

人才

1998年,上海科教出版社引进一流人才成立版权室带给人们的震动还未平息,上海科普出版社酝酿成立工作室开发社外人力资源的举动又使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上海科技出版社则脚踏实地实施着自己的人才培养工程:编辑讲座、英语沙龙、派编辑到国外留学,等等。“要创建一流的出版社,关键是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吴智仁如是说。

三、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于出版行业的垄断性,出版社日子一般都比较好过。不过,由于近年来出版领域市场竞争加剧,体制外出版力量的介入,以及海外资本登陆中国的潜在威胁,都使国内出版社感到了压力。大家认识到,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在残酷的竞争面前败下阵来,更不用说“狼来了”可怎么办。因此,出版社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1998年“四社”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分配制度改革上:拉开收入差距,敢于实行重奖,实现激励目标。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今年对员工考核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对编辑不但考核字数指标,也注重经济效益、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允许同一本书的策划和案头工作由不同的人完成,从而尽量发挥各人的特长。对发行人员的则不但考核码洋指标,同时还看品种、册数、资金回笼情况、退货率、发行成本等指标。上海科教出版社社长翁经义告诉记者,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加法”(奖励)已经比较成功,下一步该在做“减法”上动动脑子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配制度改革初见成效,下面准备对劳动人事制度动刀,出版社改革今后将进入难度更大的攻坚阶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